查看原文
其他

湖大老师带着宝贝进课堂,每次不重样!

融媒体中心 湖北大学 2024-06-05

宝藏老师带着宝藏进课堂

每节课都不重样

外国语学院吴红老师的神仙课程

成为“鉴宝”大会

“我也想摸一摸!”

“哇,真的很漂亮!”

“我能拍照纪念一下吗?!”

自2017年开始
吴红老师的《英语畅谈中国》课
她都会带着非遗作品走进教室
无一例外,每节课上

这些宝藏物件儿都会被学生疯狂围观

传艺人

将非遗作品“戴”进课堂

不拘泥于常规的课件教学

她把非遗作品真正带进了课堂
让大家亲眼看到

亲手碰到,亲身感受到


吴红老师说:“授课不应该只有一块黑板和一个多媒体工具,还应该有真真正正的非遗作品让大家看到、碰到、感受到”。



▲景泰蓝工艺瓶
景泰蓝从制胎、掐丝、点蓝、烧蓝、磨光,再到镀金,共6道大工序,108道小工序……吴红老师将其制作过程娓娓道来。一件斑斓夺目的景泰蓝,需要时间的积淀、长年的功底以及讲究的工艺,而吴红老师认为,这与教学、育人都是相通的。


▲脱胎掐丝珐琅花瓣碗

▲脱胎掐丝珐琅手镯
每件传统非遗作品,都是时间的沉淀,而一件作品的圆满,凝聚着无数匠人的智慧。吴红老师希望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课堂的媒介,当好传统文化的传艺人,以课程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。

吴红老师表示,文化器物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、非遗记忆。把它们穿在身上,带进课堂,更能直观地展示何为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,该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因此真正进入每位学生的心里。
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欢,在讲到“中国服饰”时,不仅能看到教师身着唐装,还有学生将自己的宋代服饰带进课堂。
秦灏阳同学说:“吴老师的这种教学方式,不仅给我们平常的大学课堂增加了乐趣,也激起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。”

匠人

用五年时间打磨一本教材

2012年,吴红老师深感其他学者提出的

外语教学存在“中国文化失语症”
即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
往往将焦点放在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上

而几乎没有中国文化

▲ 向法国驻汉总领事赠送英语教材

于是,吴红老师便与其他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师们

决心一起做出一门专讲中华文化的

嵌入式英语教材——《英语畅谈中国文化》

2015年

该教材的慕课教学视频在深圳优课联盟平台上线。

2016年

登上了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平台。

2017年

在外研社的支持下正式出版。

2018年

成为中国第一门输往西方国家的英语慕课课程,入选国家精品课程。

▲花卉纹雕漆手镯
作为制作该教材最早的“元老级老师”之一,吴红老师回忆道,“为了制作出最完美的教材,我们团队每个人都至少阅读了五万字的中英文资料。”从资料的五万字,到初稿的五千字,再到教材的两千字,这个过程正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工艺一样繁琐复杂。

雕漆作为“燕京八绝”之一,其原材料是一种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。走百里,割千刀,方得一斤漆。教材编订亦是如此。经过四轮沉淀,两年打磨,吴红等人才制作出了教材的初版。

仁人

该上的时候上,该下的时候下

吴红老师1985年6月进入

湖北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学习

硕士毕业后,她又回到母校投身教育事业

从1989年至今任教于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

▲ 2019年执教三十周年

作为第一版教材的第一批使用者、2016级对外汉语教学学生毕业多年后,仍在微信向吴红表示她对于《英语畅谈中国》课程的喜欢。在逛故宫等博物馆时,她还能用书上的知识为同行的伙伴进行现场讲解。

34年间,她深耕于教育一线,先后在《外语界》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,主编参编了4部大学英语教材,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,获“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”二等奖。

“该上的时候上,该下的时候下,人生的意义就在这样的进退之间”。

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。”

吴红老师用34年的辽阔与坚定

在这纷杂世界里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

推荐阅读


/117人!湖大超强学霸集结!/
/全国第一,来自湖大!/

/湖大获批,首个国家级!/

文/记者团 邹文慧 牟梓苓霄

图/记者团 郑川威 郭子乐 部分本人提供

 编辑/记者团 刘以天
责任编辑/向正鹏 审核/刘怀元


欢迎您为湖北大学点 在看

   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